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日新月异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,网上购物、网上预约挂号、手机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已越来越普及。但笔者在进社区、下联系村推进智能手机培训时,屡遇尴尬。尴尬一,“此机”非“此机”。以衢山镇为例,现在所有的营业窗口、服务办事窗口等公共场所都有智能设备或扫码要求,智能设备普及率较高,完全能够满足前来办事群众的服务需求,全镇有 17000余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,据调查,绝大多数老年人使用的手机是老年手机,而非智能手机,这些手机不能上网,没有微信支付宝等软件,在公共场所不能使用智能设备,由于培训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智能手机来设置的,当拿着老年机的老年群众来参加智能手机培训,可想而知培训就毫无价值可言,失去了培训的初衷。尴尬二,即使拥有智能手机的,也以“二手”智能手机居多,多为子女使用过的旧手机,这些手机有个共性,通话没问题,勉强也可上网使用,但多以卡机、死机居多,使用体验较差。尴尬三,受年龄、经济、文化程度、消费理念等影响,惰性足、顾虑多,学习热情不足,碍于村干部的情面和纪念品的诱惑才来培训,被动多于主动。
太平盛世老年人在解决温饱之后,其生活也应丰富多彩,不应该成为数字时代“被遗忘的群体”。如何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,让老年人自信地会用、想用、敢用智能手机,能够短时间掌握智能手机入门级知识,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?我觉得不妨推进下列步骤:
一、党建引领,将智慧孝老纳入村级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
经过几年的乡村振兴建设,各村已经建立诸如“红领驿站”党员志愿者、东海渔嫂志愿者等服务站点,这些服务站点以“党政所急、群众所需、党员所能”为工作的落脚点,可以因地制宜开展结对帮困活动,与时俱进将智慧助老纳入敬老帮困内容,当群众来村群众便民中心办事,他们主动为需要的群众指导使用智能设备,缝年过节时走进困难群众家,手把手帮助困难老人使用智能手机、智能家电,在社区村人口集中的地方,利用村大广播、文艺巡演、悬挂横幅、电子屏幕等载体反复、滚动宣传防网络电信诈骗宣传内容,告知老年人及其家人不要受骗上当,通过多种方式,让更多老年人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,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,推进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的热情与技能的提高。
二、真情呵护,鼓励老人会用、敢用、爱用智能手机
在培训中我们发现老人们并不排斥使用智能手机,但普遍存在一些顾虑,集中体现在这几方面,一是随着年龄增大,记忆力下降,接受新知识有难度,产生自卑情绪,学习新知识热情不高;二是怕电话费、流量费会大幅度增加,对只拿渔农村社保养老金的老人来说,经济上有点小压力;三是网络电信诈骗频发,微信支付时万一不小心会被骗子盯上而破财。面对老人们的这些后顾之忧,我们在教学时就晓之以理耐心地有针对性加以解答,首先鼓励老年人兴趣要广泛,学习智能手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智力的衰退,并且可以通过交友软件与亲人、老友乃至网友交流沟通,消除寂寞、方便自己、丰富生活,同时相信随着政府对老年人使用信息技术的大力扶持,适合老年人消费习惯的智能设备产品的不断推出,贵、难、不适应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改善,至于最为敏感的网络电信诈骗,实际上只要多与志愿者、家人沟通,不隐瞒不冲动不被利益诱惑,如遇到陌生电话涉及“信用卡欠费、法院传票、转账汇款”等类似电话要保持冷静,做到不听、不信、不转账、不汇款,不轻易将个人资料、卡号、存款密码等告知他人;要尽快联系家人,核实电话来源,不要盲目打款,以免遭受不法侵害。另外,还借助经常性的社团文艺活动,安排一些反映智慧助老方面如快板、小品等方面的节目,教育老人辨清是非,摒弃落后观念,鼓励老人主动使用智能设备。
三、建立区域内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
宣传培训只是起点,关键是实践体验和熟练运用。为巩固老年人智能手机培训效果,可以会同政府、各商业银行、医院、交通部门、学校、公安等部门协作,建立区域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,在人员集中的银行、医院等服务窗口、便民中心等场所配备一定数量的志愿者,返乡大学生助老公益活动,在家庭“小手拉大手”亲情互动方式,为老年人开设绿色通道,耐心指导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,在出行、就医、支付、视频聊天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。同时着重加强老年人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,联动协作时教育老年人既要增强自我防范意识、提高识骗防骗能力,也要提防自己不可随心而为,轻信网络传播,随意乱评乱发法律不允许的信息。
我们深切地感受到,随着数字化水平的提高和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,科技给年轻人带来便捷的同时,也给老年人带来很多不便。政府要大力宣传,正视“数字围城”现状,积极引导,家庭成员要耐心辅导,志愿者服务细致到位,大幅降低老年人操作门槛,掌握最实用的智能手机操作技能,智能设备操作便当化,智能设备价格平民化,流量资费惠民化,社区、片组资源整合共享,渔农村地区智能手机普及率不高的局面定会改变。
(衢山镇岛扎村指导员 夏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