索引号 | 001008009005003/2021-179819 | ||
组配分类 | 工作计划与总结 | 发布机构 |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|
生成日期 | 2021-02-18 | 公开方式 | 主动公开 |
2020年,全市经信系统围绕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工作,按照“两手都要硬、两战都要赢”要求,突出稳企业防风险,统筹推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,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。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.2%,增速居全省首位,工业投资同比增长约16.3%,增速位居全省第三。
一、2020年工作回顾
(一)落实疫情防控,有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。一是加强防疫物资供应。紧急组织市内几家隔离服、消毒液生产企业加紧生产,千方百计引进口罩生产线,实现口罩生产能力从零到日生产能力150万只,保障疫情防控物资需求。二是及时落实复工复产。指导工业企业严格落实防控措施,在全省率先取消复工审批改为“备案制”,开展“一对一”精准服务,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率在全省率先达到100%。三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。组织开展产业链断链风险等排查,形成问题清单,逐项进行协调解决。推进实施“5G+AR工业远程诊疗”项目,建立外轮修理设备维修服务商服务资源信息共享平台,解决船舶外籍服务商、技术员入境困难。组织多场水产品专场供需对接会,解决部分企业产品销售问题。四是严把疫情输入防控关。制定船舶修造企业和进口冷链食品加工企业疫情防控两个“十加强”,严控关键环节,全程闭环监控,保障生产平稳有序。
(二)强化调控谋划,争先创优走在全省前列。全省开展争先创优工作以来,4、5、6月我市MEI中的工业主要指标得分和工业专班每月得分均处于全省前三,确保了我市在全省争先创优工作两次位居第2名。第三季度牵头推荐的“岱山县围绕‘四链两图’做实石化产业链建链延链强链文章”的案例,先后得到省长、副省长等重要批示,成功入选全省工业领域4个争先创优“最佳实践”之一。
(三)聚焦项目引领,加快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。一是实施百项重点工业项目。梳理确定百项重点项目,根据年度目标、任务清单、时间节点等专班专人跟踪推进,全年完成投资460亿元,15个重点产能释放项目新增释放产能482亿元。二是推进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。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03项,新引入认定5家智能制造工程服务机构,完成企业智能化诊断服务52家,新增工业机器人406台,积极搭建机械、汽配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,开展5家螺杆企业工业互联网试点建设。三是积极提升企业创新水平。新认定7家企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,完成省级工业新产品(新技术)鉴定备案35项,9家企业申报“浙江制造精品”,实施11项校企合作示范项目。四是精准招引投资项目。瞄准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领域,开创“两牵头、三组团”的招引新模式,2020年全市共招引亿元以上工业和信息化项目77个,总投资1183亿元。
(四)打造标志性产业链,推进制造业产业链提升。一是打造4大标志性产业链。围绕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、船舶海工、海洋生物、海洋电子信息4大标志性产业链,组建3大省产业链协同创新共同体,提高产业的创新能力、供应链畅通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。二是做大做强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产业链。针对乙烯、丙烯、芳烃和生产配套四大产业链,画出鱼骨图、招商路径图,谋划招引一批石化产业链项目落地,全年石化产业项目落户15个。三是创新要素支撑新模式。全省首创“智造贷”融资模式,支持产业链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,拉动银行专项放贷1亿多元,积极做好企业投资项目审批“最多80天”、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“最多20个工作日”改革等审批工作,努力营造制造业发展良好环境。
(五)深化“亩均论英雄”,全面推进企业整治提升。一是全面开展低效企业整治。深化“亩均论英雄”改革,完成企业综合评价。全面开展亩均税收低于2万元的低效企业整治提升,推进技术改造、兼并重组等盘活各类闲置厂房,整治提升低效企业799家,完成低效企业集中连片拆除面积4.95万平方米。二是推进落后产能淘汰和“低散乱”整治。依法依规推进落后产能淘汰,鼓励企业对老旧设备产能进行更新淘汰,完成落后产能淘汰涉及企业22家,完成“低散乱”企业整治69家,完成全市“低散乱”小船厂整治。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制造。大力推进绿色修船,“绿色船舶修理企业规范管理”改革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。引导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作,新创建11家市级绿色工厂,5家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绿色工厂。
(六)发展数字经济,培育新动能拓展新领域。一是实施六大标志工程。建立健全标志性引领性工程和重点任务工作“五个一”推进机制,“数字自贸区”、“舟山大脑”、“国家智慧海洋试点示范”、“移动支付之城”、“数字石化”“数字海岛”等六大标志性引领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,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“231”主体框架等一批重点项目已基本完成。二是持续做好数字企业引育。引进钧石硅晶光伏板等一批电子信息材料项目和海上通信设备、高压水除漆除锈机器人等涉海类制造项目。推进海洋科学城、宏发产业园、定海科创园等数字产业平台建设和企业集聚。三是推进新兴基础设施建设。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正式获批。推进5G一件事改革,助推全市5G建设全面提质提速,全年开通5G基站1654个。
(七)开展精准服务,全面落实稳企业稳增长。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。建立局领导联系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机制,明确领导责任制,开展走访调研,线上线下联动,及时协调解决相关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。二是做好政策惠企。积极应对疫情影响,制定落实应对疫情支持小微企业渡难关政策,全力帮助企业纾困解难。全市39家企业列入省级以上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名单。帮助企业争取项目再贷款优惠利率支持。制做亲企服务卡、惠企服务册,做好政策送企宣传服务工作,落实好各级工业专项政策。加强各项减负降本政策兑现,全年共为企业减负降本65亿元。三是强化服务平台建设。市企业服务综合平台获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。企业码领码用码企业达4.2万家,实现企业法人全覆盖,上架37个特色专区应用,实现市县两级专区全覆盖。四是开展企业培育。围绕专精特新积极培育“小巨人”企业,新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3家,隐形冠军及培育企业8家,浙石化入选省“雄鹰行动”培育企业名单,实现零的突破,“小升规”企业35家。
二、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
2021年,市经信局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,全力谋划和培育新兴产业,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提质增效,以产业基础再造、大项目带动、数字经济引领为主线,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:
(一)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打造四大标志性产业链。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。落实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和“链长制”工作方案,形成年度行动清单,谋好项目库,重点打造绿色石化与新材料、船舶与海工、海洋生物、海洋电子信息四大标志性产业链,加强企业共同体建设。二是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引资。抓好招商引资“一号工程”,聚焦绿色石化、新材料、新能源、海洋电子等重点产业,加强产业链条设计,通过落实“两牵头、三组团”的招引模式,主攻一批引领性和带动性的行业龙头项目,优化服务,抓好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。三是推进企业科技创新。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,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,推进规上工业企业普遍设立研发机构。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(套)提升工程。培育浙江制造精品、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。
(二)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.0版,强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。一是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。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,在水产加工、船舶修造、螺杆、汽配等传统制造业进一步推进智能化车间、自动生产线等改造提升工程,打造一批建设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。继续实施百项智能化改造项目,开展企业智能化诊断服务,加快工业机器人应用。二是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造。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,开展工业互联网建设试点示范,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撑,创建一批行业级、区域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工业互联网平台,引进和培育一批信息工程服务公司,提高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。三是加快绿色化发展。推进全市制造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,开展绿色工厂培育,推进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示范项目建设。继续开展落后产能淘汰、“低散乱”企业整治。四是深化低效企业整治。开展对亩均税收低于3万元低效企业整治提升,进一步实施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政策,强化对低效企业倒逼力度。实施分类处置,通过自主提升、出租盘活、兼并重组、入园集聚等方式盘活闲置资源,提升产出效益。开展低效土地收储,腾出发展空间。
(三)推进数字产业新发展,做大做强数字经济。一是实施船联网工程。制定船联网工程顶层设计方案,建设船联网产业园,组建船联网产业联盟,建设船联网应用研究中心、产业化推广中心等,启动实施产业链示范项目。实施海洋电子信息产业行动计划,开展精准招商和企业培育,促进产业链相关企业集聚发展。二是推进智慧海洋示范工程。推进中船智慧海洋大数据综合平台、省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、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应急通信试验网等项目建设,深入谋划智慧海洋重大项目,加大智慧海洋技术应用推广力度,实现智慧海洋与海洋传统产业融合发展。三是提升“数字基建”水平。加快5G基站建设,谋划海洋5G建设,推进5G一件事改革,推动5G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,继续新建一批5G基站。完成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任务。
(四)围绕主体培育升级,开展“一揽子”企业精准服务。一是深化企业码应用。完善企业码功能,抓好“企业码”地方专区建设和应用升级,加强“企业码”(移动端)与企业服务综合平台(电脑端)联动,使企业快速获得政策兑付、融资贷款、产业链合作等服务。二是强化政策服务。加强惠企政策宣传,落实各项减负降本政策,完善惠企政策全流程服务,加强专业化运营管理,打造惠企政策直播间,整合一批优质服务资源,推动惠企政策常态发布、动态更新、精准推送。三是深化各种要素服务。开展“雏鹰助飞”专项金融活动,建立产业链“金融畅通”机制,充分发挥“智造贷”作用,组织开展产业链改造提升项目融资对接会,帮助企业加大融资增信,降低贷款利率。加强校企合作,协助做好高校毕业生招聘,积极招引高精尖人才、银龄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,帮助企业解决人才招引难问题。四是深化企业精准培育。实施“雄鹰行动”“雏鹰行动”“放水养鱼”和新一轮“小升规”行动计划,构建“六企”培育体系,加强对培育企业分类指导、对标培训、精准帮扶和政策支持,引导企业做专做精,做大做强。